土木工程中,常見的土石方工程有: 場地平整、基坑(槽)與管溝開挖、路基開挖、人防工程開挖、地坪填土,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。要合理安排施工計劃,盡量不要安排在雨季,同時為了降低土石 方工程施工費用,貫徹不占或少占農田和可耕地并有利于改地造田的原則,要作出土石方的合理調配方案,統(tǒng)籌安排。
1、 土方工程的內容:
(1)場地平整
(2)開挖溝槽、基坑(豎井、隧道、修筑路基、堤壩)
(3)土方回填與壓實。
2、 場地平整施工工藝程序:現場勘查—清除地面障礙物—標定整平范圍—設置水準基點—設置方格網,測量標高—計算土石方挖填工程量—平整土石方—場地碾壓—驗收。
3、土方量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高度法和平均斷面法兩種:
(1)平均高度法:
①四方棱柱體法:將施工區(qū)域劃分為若干個邊長等于a 的方格網,每個方格網的土方體積 V 等于底面積 a2 乘四個角點高度的平均值:V=a2(h1+h2+h3+h4)/4
②三角棱柱體法:將每一個方格順地形的等高線沿對角線劃分為兩個三角形,然后分別計算每一個三角棱柱體的土方量。
(2)平均斷面法:基坑、基槽、管溝、路堤的土方量計算可采用平均斷面法。即: V=H(F1+4F0+F2)/6
4、 場地邊坡開挖應采取沿等高線自上而下、分層、分段依次進行。在邊坡上采取多臺階同時進行開挖時,上臺階應比下臺階開挖進深不少于30m,以防塌方。邊坡臺階開挖,應作成一定坡勢以利泄水。邊坡下部設有護腳矮墻及排水溝時,以保證坡面不被沖刷和坡腳范圍內不積水。
5、土方施工準備工作:
(1)踏勘現場;
(2)熟悉圖紙、編制施工方案;
(3)清除現場障礙物,平整施工場地,進行地下墓探,設置排水降水設施;
(4)永久性控制坐標和水準點的引測,建立測量控制網,設置方格網、控制樁等;
(5)搭設臨時設施、修筑施工道路;
(6)施工機具、用料準備。
6、合理地選擇基坑、溝槽、路基、堤壩的斷面和留設邊坡,是減少土方量的有效措施。邊坡的表示方法為 1:m ,即:
式中m=b/h,稱為坡度系數。其意義為:當邊坡高度已知為h 時,其邊坡寬度則等于mh。
7、場地邊坡開挖應采取沿等高線自上而下、分層、分段依次進行。在邊坡上采取多臺階同時進行開挖時,上臺階應比下臺階開挖進深不少于30m,以防塌方。邊坡臺階開挖,應作成一定坡勢以利泄水。邊坡下部設有護腳矮墻及排水溝時,以保證坡面不被沖刷和坡腳范圍內不積水。
8、 根據挖方深度、邊坡高度和土的類別確定挖方上邊緣至土堆坡腳的距離,當土質干燥密實時不小于3m,當土質松軟時不小于5m。
9、 基坑挖完后,應組織組織勘察、設計、監(jiān)理、施工方和業(yè)主代表共同參與的基坑驗槽,并報質監(jiān)站驗證。符合要求后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。檢查坑底土層是否與勘察、設計資料相符,是否存在填井、填塘、暗溝、墓穴等不良情況,這稱為驗槽。
10、 觀察驗槽的內容包括:
(1) 檢查基坑(槽)的位置、斷面尺寸、標高和邊坡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。
(2)檢查槽底是否已挖至老土層(地基持力層)上,是否繼續(xù)下挖或進行處理。
11、土石方回填基底處理:
(1)場地回填應先清除基底上垃圾、草皮、樹根、排除坑穴中的積水、淤泥和雜物,并應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滯水流入填方區(qū)、侵泡地基,造成積土塌陷。
(2)當填方基底為松土時,應將基底充分夯實和碾壓密實。
(3)當填方位于水田、溝渠、池塘等松散土地段,應排水疏干,或作換填處理。
(4)當填土場地陡與1/5時,應將斜坡挖成階梯狀,階高0.2~0.3m,階寬大于1m,分層填土。
12、回填基坑、墻基或管溝時,應從四周或兩側分層、均勻、對稱進行,以防基礎、墻基或管道在土壓力下產生偏移和變形。